作者:曹 林
作為一個媒體人,在脫貧攻堅問題上采訪和見證過不少扶貧模式,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讓人感動的扶貧故事,但一直有個困惑縈繞在心頭:數字上脫貧可能并不難,一個項目、一群人、一段時間的堅持就可以做到。但如何因地制宜把一個地方的所有人都帶到這項火熱的事業中,真正產生脫貧創富的欲望,永無返貧之憂,這是個難題。
幾個人富起來了,其他人可能只是被平均;一時數字脫貧了,卻可能因為內驅力量的缺乏而返貧;物質上脫貧了,卻因為觀念落后而無法持久。近期,三星“分享村莊”分享式扶貧模式吸引到我的注意,因為它恰能很好地回應我對以上問題的擔憂。
分享讓扶貧形成良性循環
“分享經營”是三星一項重要的企業經營理念,即將經營成果與社會分享,回饋中國社會。但“分享式”扶貧模式分享的是什么?誰來分享?怎么分享?深入了解中國三星幫扶的幾個非常成功的扶貧村,就能理解該模式的精髓。河北南峪村、貴州白巖村的高端民宿,吉林雙河村的大米,四川樹子洼村的蘋果……這些天南地北的貧困村都依托當地特色資源,通過由外至內,再由內而外的“分享式”扶貧模式之下,形成了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三星“分享村莊”民宿項目——河北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
201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和中國三星聯合啟動的“美麗鄉村——三星分享村莊”產業扶貧項目,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的精準旅游扶貧模式,配合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配套扶持等措施,改善村莊生產生活環境,并與鄉村旅游、村落分散資源、合作社集中經營等進行有效結合,幫助貧困村村民走上創業致富路。
最初,這些貧困村經過層層選拔,得到了中國三星首批發展資金,及支撐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專業資源,這是他們實現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同時,中國三星對貧困村的優質特色資源進行了深度挖掘,有依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搭建起的高端民宿,也有依托獨特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所建起的獨特農產品基地。如果一個村莊自身缺乏可與市場及消費者分享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難上加難。而中國三星所做的就是,激活廣大中國農村現有的優勢資源,讓他們與游客分享、與消費者分享,從而獲得持續發展;此外,在中國三星“分享”理念的指引下,率先脫貧的村莊向其他急需脫貧的村莊提供了“分享經營”模式、運營理念,在榜樣示范和可復制的分享中形成了扶貧的良性循環。
中國三星“分享村莊”在貴州白巖村成功復制
層層傳遞的“分享效應”是三星“分享式”扶貧模式成功的關鍵,而采用合作社組織方式對村民進行經濟啟蒙,是該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支撐?!胺窒泶迩f”項目通過合作社制度化規范和多樣化定股確權方式,如“全體村民共享”,“每人都有人頭股”,及“多投多得、多勞多得和幫扶貧困”等,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村莊產業之中,實現高效合作和自我發展管理,同時也實現把村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運用市場化方式提高農民議價資本。
我見過的很多扶貧模式,都有一個強大的外力,一個從天而降的英雄,用超常規的史詩方式披荊斬棘,帶領村民擺脫貧困??赡莻€英雄離開后怎么辦?村莊發展失去外力支持后怎么辦?這都無解。中國三星“分享式”扶貧模式似乎并不呼喚一個“從天而降的英雄”,而是通過“分享”理念、資金、資源的引入,合作社制度的安排,盤活鄉村發展資源,激活鄉村能人,喚醒人們心中脫貧的英雄小宇宙,讓這個村莊中每個身在貧困中的凡人成為拯救自己的英雄。
正是在“分享”式扶貧模式的驅動下,現如今中國三星13個“分享村莊”都已脫貧,村民平均年收入從2千余元普遍提升到7千元以上,最高的村子已超過萬元。
把扶貧當成教育來做
“分享村莊”像水波紋一樣層層分享的扶貧模式,讓我想起一句關于教育的名言: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教育如此,扶貧更是如此。扶貧不也是一項偉大的教育事業嗎?而中國三星“分享式”扶貧模式讓人充滿敬意之處正在于,它把扶貧當成教育來做,像一所大學那樣,在扶貧中融入教育,將先進的理念輸入一個村莊,激活當地能人,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改變人的脫貧觀念,也驅動著更多人加入這項事業,讓鄉村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分享村莊”項目落地到執行,中國三星不僅邀請專家走進村莊對鄉村產業發展“會診把脈”,給合作社村民進行產業及合作社運營相關的針對性培訓,更多次帶領村莊帶頭人走出鄉村,進行國內外考察與交流。
“分享村莊”帶頭人在訪韓活動中與韓國村長交流
2019年8月,中國三星組織10名“分享村莊”帶頭人前往韓國,接受“農村核心領導力”等諸多實用課程培訓,實地考察韓國新農村發展模式,與韓國專家、村長一起分享、交流農村發展經驗。韓國之行讓這些中國農村的致富領頭人眼界大開,河北南峪村支書段春亭、貴州白巖村主任唐文德、陜西灣里村主任趙畢峰,都被韓國柿餅之鄉完整的致富產業鏈所震撼,一個村可以將柿子這種普通農產品做成一條致富的完整產業鏈,柿餅、柿子糖、柿子巧克力,甚至柿子香皂和化妝品等等,這充分激發了他們的產業想象力?;貒?,不少村莊脫貧帶頭人將訪韓成果運用到實踐中,開發了多種深度加工的農產品,為村民致富開拓了新渠道。這種“分享”式的教育,對一個村莊簡直就是一所大學。
如今,令人驚喜的是,中國三星“分享村莊”已多處開花,河北南峪村、貴州白巖村這些“脫貧優等生”搖動著中國土地上更多棵樹,也讓“分享村莊”的版圖越來越大,成效愈發顯著。
扎根中國成為“自己人”
中國三星為什么要做“分享村莊”?為什么如此關心那些貧窮的人?這些人會成為他們的用戶嗎?包括我在內,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深入了解這一項目后,我意識到,這正是這家企業最讓人尊重的地方。對一個地方最窮的一部分人的態度,尤其體現一個企業的價值觀。關心最需要幫助的人,把扶貧當成最好的產品,當成品牌去維護,這是企業“以人為本”最生動直觀的實踐。一個外資企業毫無保留地把自身最先進的價值觀、理念分享給需要的人,這種賦能于人、造血式扶貧的意義,并不在于這些人會成為企業產品的用戶,也不是為企業培育未來用戶,而是一個外資企業扎根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積極履責,形成“精神連接”的價值觀表達。只有如此深入的公益行動,企業才能夠與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產生除工廠建設、產品售賣之外,更深層的關聯。目前,以三星為代表的不少全球化企業都選擇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個國家扎根。在我看來,這是智慧的選擇,只有帶著這種價值觀和公益基因,一個企業才會在一個地方走得更深、更遠,成為“自己人”。
中國三星分享村莊—灣里村柿餅加工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如此,扶貧也是如此。三星“分享式”扶貧對中國扶貧鄉村的作用堪比一所大學。而后脫貧時代,中國的鄉村振興更需要這樣的“大學”和教育扶智式的耐心。作為全球科技企業,三星不只與中國消費者分享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更以這種方式與中國最需要幫助的人分享成就企業的先進理念,這可能是其“分享經營”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的最高境界。